那么快出水,不怕没味道吗?

那么快出水,不怕没味道吗?

4阅读 2019-03-30 03:42 文化

《1》


前两天跟一个老友聊天。


泡茶给他喝。


他眼看着我烧开了水,冲入盖碗,迅即盖上盖子,把茶从盖碗里倒入了公道杯。


整个过程不过区区几秒,并且村姑陈的手法如同行云流水,如果我自己来写,就会用“姿态曼妙”这个词,估计李麻花来写,就会说"很麻利"。


本村姑已经不想再跟这个从小看美剧,说ABC的人沟通了。


话说,朋友看到我泡茶,看呆了眼。


“你怎么这么快出水?”他瞪大了镜片后的小眼睛。


我很自然地一边给他倒茶,一边回答:“这么快,原汁原味的鲜花香气才能充分保留啊。”


说完举起了自己面前的小高杯,轻轻嗅了嗅,一股春寿眉的香气,氤氲而来。仿佛一个穿越时空的芳草美人。


示意朋友也照样闻茶。


他闻了闻,对花香很满意,但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:“你这么快出水,不怕茶没味道吗?”


“当然不会啊!不信你喝。”在泡茶这件事情上,本村姑是相当自信的。


他将信将疑地,也抿了一小口,然后眯起了眼睛。


一会儿,不置信的表情出现在他脸上:“哎,真的很香,汤里也是芳香扑鼻的。而且汤感很淳。这么快出水,本来以为是没味道的,没想到,汤感这么好。”


我在心里给自己竖起了大拇指。


能征服这位喝普洱很多年的、挑剔的朋友,真的是很有成就感。




《2》


其实很多人,跟村姑陈的这位老友一样,都是有认识上的误区的。


觉得茶嘛,就要闷,闷久一点,才有味道。


快快出汤的茶,是没味道的。


其实,这是没喝到好茶的人,共同的一个认知。


真正的好茶,是极淳和,极绵软,极有劲道的。就算5秒出汤,10秒出汤,也一样滋味丰富,层次多变,花香落水,水中含香。


就像真正的高手,根本不必举着大刀长剑,重重的兵器,只要随手摘一片树叶,一朵飞花,就能伤人于无形。


只有三流武功的武师,才需要披挂着满身的装饰,手里拿着重重的刀剑,挥舞一下就能破声响,背后站着一排徒弟,上场之前喊声震天。


老仙老仙,法力无边。


结果,没两三招,就被一掌震下台来。


说回泡茶,我们已经知道了,好的白茶,在好山场、好工艺、好储存条件下出来的好茶,是极耐泡,也是极容易释放内质的。


极需要快出汤的。


那么,什么样的白茶,才需要坐杯,闷泡之后才会有味道呢?


下面的几种茶,都在需要闷杯的茶之列。




一、做旧的白茶


需要闷杯的,首当其冲,就是做旧的白茶。


做旧,是把新茶,通过各种非人类手段,比如渥堆发酵去掉鲜爽味,比如大火烘烤,比如阳光下暴晒......还美其名曰:纯日晒。


用这些违背常理的、不属于福鼎白茶正常加工手段的、堪比满清十大酷刑的方法,加工出来的白茶,可以说,是受伤很严重的。


就像革命战士被日本人严刑拷打过,满身是伤,没有一两个月,恢复不了。


人,有生命,细胞还在生长,尚且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恢复身体健康。


而那些遭受了渥堆、大火烧烤,烈日灼伤的白茶们,离开了茶树,没有能量补给,身体的新陈代谢慢慢中止,已经不再具有损伤后的修复能力,受到的伤害,再也不能复原。


它们只能变成养分大量损失的“残废茶”——没有了花香,茶香也很弱。汤水寡淡,跟白开水没区别。汤里白毫也很少,都被各种折腾光了。


养分仅存了一点点,随便用开水泡,当然泡不出来。


于是只能用力闷,或者用力煮。



沸水闷个三分钟,再出汤。嗯,持续浸泡这么久,持续加热这么久,终于有一点儿味道了。比白开水好多了。


或者,在沸腾的水里,煮上三五分钟。嗯,香气终于出来了。那是这泡茶硕果仅存的一点儿芳香醇,非到滚水狂沸个几分钟才肯释放。


相反,村姑陈家的高山白茶,产区和工艺都很正点,也拿同样的茶,去煮个三五分钟,结果煮出来一壶又浓又稠还苦的茶汤。


跟做旧的白茶茶汤一比,很难喝。


于是,茶友得出结论:高山茶没有做旧白茶好。


令人哭笑不得。



二、品种不好的茶


品种不好的茶,味道也会很淡。


比如,以福云六号为例。它长得跟福鼎白茶真的很像,外观上,差别不大。


它做其它的茶,是没有什么问题的。


比如茉莉花香,只要用茉莉花窨花进去,花的香气就能代替茶叶本身香气弱的不足,令人感受不到茶叶的短板。


或者用于制作红茶里的坦洋功夫。发酵之后,也会生出地瓜香来,汤色也会变红,大家喝起来,不会觉得这茶没味道,是不好的茶。



但是,如果用它来做白茶,只有最简单的工艺,全靠它自己基因里的芳香醇和内含物质来撑起一泡茶里的汤感,它就马上怂了。


香气,比起福鼎大白和大毫来,是很淡的。


汤水,比起大白和大毫来,也是很淡的。


这是它本身的基因决定的。是难于改变的。


用它制作成白茶之后,要让它呈现出跟福鼎大白和大毫相同甚至相近的香气和汤感,只能闷泡——长时间、持续性加热,才能让它的内质,充分释放出来。


而品质好的白茶,轻轻一泡,热水一接触到茶,立马释放内质。


闷杯了,还会由于内质大量释放,而形成苦涩味。


所谓,响鼓不用重锤,就是这个道理。


三、干度不够的白茶


干度不够的茶,也需要长时间浸泡,才能让茶汤有味道。


干度,是白茶品质好坏的一个硬件指标。为此,白茶的国家标准里,专门为干度,做了一个清晰的,不可忽视的,不可任意改变的标准——8.5%。


但是实际上,福鼎人里,认真做茶的那一批人,仍然按照原要求,做到7%。


干度足够干了,茶叶的品质才会更加的好。在未来的转化中,才会转化出更优秀的品质,更优质的口感。


但是也有一部分茶,由于生产的时候干度不达标,或者生产的时候是达标的,但储存条件不好让茶叶水分超标了,总之,茶叶当中的含水量,超过了国家的标准。



这些干度超标的茶,如果是白毫银针,冲泡出来就会有巧克力味。


如果是白牡丹或者寿眉,冲泡出来就会有树叶发酵后的怪味。像行走在一片热带雨林里,下了一周的雨,地上的树叶积在水里,泡了很久之后,那种腐朽的味道。


另外,干度不够的茶,由于身体里的水分过多,直接影响了茶叶当中的物质的转化,芳香醇被挥发了,茶氨酸被转化成了其它的物质,茶多酚和咖啡碱也转化了,基本上,呈香,呈味,呈苦涩的物质,都不见了。


就像一座空房子,里面什么东西没有。


这样的茶,5秒出汤,肯定是没味道的。


必须要长时间高热度地浸泡,3-5分钟,才会有味道到汤里。


四、不适合的茶具


如果茶具不合适,也是茶需要浸泡的一个硬伤。


比如紫砂壶、泥壶、陶壶。


但凡用泥巴烧制的容器,没有上釉的,都是有毛孔的。不但有毛孔,并且毛孔还很粗大。


这些粗大的毛孔,像一张张的嘴,会呼吸,吐纳。


它们受热后,会吸入茶叶中的香气,也会吐出之前的茶叶残留在它毛孔里的气味。


当然,在吸和吐之间,还是吸更多。


所以,一泡再好的茶,被陶泥材质的壶或者盖碗泡过之后,香气和味道都会被陶泥里的毛孔吸走一部分,变得淡、薄。


这时候,就需要延长闷泡时间,让陶泥的毛孔,吸够香气,直到它再也吸不动香气了,残留在汤里的香气和滋味多了,厚了,才倒出来喝。


这样的茶汤,方才会有味道。




写在后面的话


好的白茶,就像一颗新鲜的水蜜桃,饱满鲜香,养分丰富,轻轻一咬,就满口汁液。


不好的白茶,就像一颗放了五六天的水蜜桃,干干的、瘪瘪的,怎么咬,都没有什么水分。


所以,好的白茶,就算快出水,口感也不会损失分毫。


反倒是不好的白茶,不闷不煮,是几乎没什么味道的。


有丰富的内质,才不需要长时间浸泡。


唯有内在物质少得可怜,才需要高温、长时间浸泡式冲泡。


响鼓不用重锤。


不响的鼓,就大力重重敲打吧。

上一页:茶叶有三次生命?喝茶人不可不知!

下一页:普洱茶投资分析:市场还是那个市场 但逻辑已经变了

相关阅读

茶友网
滇ICP备19006320号-4
滇ICP备19006320号-4